邹益强,凌建明课题组2012级硕士,导师赵鸿铎,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。
邹益强在研一期间获得“同济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”荣誉;研二期间获得“国家奖学金”、“同济大学优秀学生”荣誉。国家奖学金的获得体现出邹益强的科研能力出类拔萃——其凭借着一篇高质量的论文《基于分时叠加的沥青道面结构设计方法》(发表于“同济大学学报”),获得了这项来之不易的荣誉;“学术能力强”也成为了师兄弟间称呼的外号,“强”字一语双关。
令我们最感兴趣的是,怎样发表出这样优秀的论文?邹益强首先指出了整个发表过程的繁琐性:“论文投至《同济大学学报》这样高水平的期刊,从投稿到见刊足足用了九个月的时间。我的论文投稿是在研一下学期,而从研一上学期,也就是七、八个月之前我就开始看文献、写论文了,虽然那时学校安排的研究生课程还很多。”也就是说,这篇论文从酝酿到成稿花费了他研一研二的大部分时间。师弟师妹们如果想要像他一样成功,就要在研一上学期尽早着手理论或实验研究,下学期尽快写出学术论文并完成修改。
其次,邹益强的创意来自何处?“我的论文创意,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,似大海捞针。看了大量的文献,不断地努力思考、提炼、总结,这种长期持续性对我的心智是一种挑战,而我也曾迷茫。”是的,没有人能事先预料自己的成功,但邹益强坚定地去做了,克服了研究中的迷茫,用他的毅力、耐力与智慧取得了成绩。“要努力,要少说多做;要耐心,要沉得住气。”这两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研究生端正的态度。
除了完成一篇较好的学术论文,邹益强在硕士期间还负责了两个科研项目。“环氧沥青道面成套技术研究”和“民航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”中结构厚度计算部分。他有感而发,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曾遇到诸多困难”;然后,他微笑着感谢了自己的导师,因为与导师积极的沟通交流启发了他的思维,这才使大部分的困难与问题得以解决。他说:“闻道有先后,导师是科研路上的指路明灯。”另外,他还提及了课题组这种大家庭的温暖氛围——师兄弟间互帮互助、互相鼓励,对解决困难与问题有很大帮助。这一点所有师兄弟们都心有所感,希望课题组的氛围永远温暖下去——“We are a team”。
各方面的均衡发展,使邹益强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的荣誉,他值得这个称号。